现在位置:首页> 范文 > 社会实践 > 爬山的实践小结(共10篇)

爬山的实践小结(共10篇)

篇一:爬山的实践小结

给我找一篇800字团日活动爬山总结书!

团日活动心得体会
一场旨在加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的主题团日活动——拔河比赛在操场拉开了帷幕,参加此次拔河比赛的交运系的全体同学.
在拔河比赛中,有的同学摔倒了,弄得一身都是泥沙;但是他们一个翻身就爬了起来,显示出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精神.那些在比赛中输了同学,一点都不气馁,马上就总结经验,投入到下一场拔河比赛.我们班团支部开展的这场生动活泼的拔河比赛活动不仅加强了本班团支部的建设,而且也使广大团员的思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更好的学习并给以后团的活动工作制定计划,我们进行了以下总结.
党和国家对共青团有殷切的希望,希望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不论遇到什么苦难和挫折,都不改初衷,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尤其要在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广大团员一定要经历风雨,经受锻炼,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
中国共青团是一个光荣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能构成为其中的一员,我们应感到荣耀,但光荣与否并不是体现在口上的,随便说说便可,正所谓,是骡子还是马拉出来遛一遛.我们应当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用实际行动去诠释一个共青团员的真正含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团员意识.而这次的拔河比赛活动增强了团员的意识,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这次拔河比赛活动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我团支部全体团员展示了顽强的意志力和团结精神,同时增强和提升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也极大的提高团员意识和新时代大学生的风范.
此次团日活动,从整体上说,比较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从局部看仍可发现团支部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一些不足.这或许也是团日活动另一个好的效果,即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进而找出解决方案,以求管理的日趋完善.同时我们还总结出了以下两点.
1、 在组织活动之前,一定要精密安排和策划,确保活动有序有独得尽兴,避免活动中出现大的偏差.
2、 实践证明,一个活动能否正常,有序地进行,直接关系到活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当代大学生,教育不能只靠函授专业知识,思想教育也非常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团日活动活动给予我们的可能并不是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对我们团支部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教育.它教我们热爱专业,去享受每一刻的学习过程;它教我们关心时事,让我们能够放眼看世界;它教我们艰苦奋斗,让我们能够时刻准备抓住成功.只要我们怀揣其中的这一份精神去学习生活,那我们的不断进步将会成为一种习惯.

篇二:爬山的实践小结

“我们的节日”社会实践报告怎么写?

你是二外的吗?我也是
过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2.过年的意义
盼望着,盼望着,年的脚步终于近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炎黄子孙历来都重视.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大家便开始紧落密鼓的筹划准备.
在着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里,亲人、朋友相聚一堂似乎很困难了,而过年正是天涯海角的游子与亲人团聚的大好时机.在外工作的友人也可以再次相聚,虽然我体会不到游子的心情,但过年时亲朋好友聚在一块玩,却也其乐无穷.
作为小孩子,当然最爱玩了,平日忙于学习,过年终于可以痛痛快的放送了.你们不妨与我分享我得大年吧!
看晚会.除夕晚上刚吃完水饺,全家人便迫不及待的等待晚会的开始,尽管每年都有晚会,但每次晚会同样能够被小品、相声逗得捧腹大笑,时而陶醉于美妙的歌声中,时而惊叹于神气的魔术……
放鞭炮.今年过年,我买了许多鞭炮,除夕夜十二点整时,我点燃了一大串鞭炮,新年的钟声与鞭炮声同时响起,场面十分壮观.闲来无事,还可以与弟弟放些小擦炮.在大人眼中虽无意思,但这些鞭炮声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年时,把长辈给的压岁钱攒起来,买些自己需要的东西,感觉真不错!今年,我还学会了一项新本事———包饺子.吃着自己包的饺子,真香!
过年是热闹的,但姐姐告诉我:“年的背后也寄托着厚重的责任,我们又长大了一岁,对于人生应该又多了一份思考.”面对新的一年,如何调整自己,以新的自我面对新的一年.
我想:这就是过年的意义吧!
3.如何过年
春节将至.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春节才算是真正值得一过的“年”,于是乎即使不是在体力上、至少也是在心理上开始忙碌起来.在一片过年气氛中,却有不少人在问,这个年该怎么过?
如何过年,竟成了问题.
这个问题对游子及游子的家庭来说,是极易解答的.风尘仆仆地在除夕前赶回家,把自己作为一份大大的年礼献给家人.家人盼回游子,想着法子给他以温馨.忙忙碌碌中,年就饱满而充实地过去了.这是年的经典过法,上过无数次银幕荧屏的.我等平凡小市民,象棵植物一样地生于斯长于斯,极少挪窝,无缘如此过年.
看那些进城的民工,带着给家人的礼物,兜里揣着刚领到的人民币,挤上归家的春运专列.“回家过年喽”,他们欢天喜地叫着.这才叫过年,这才象过年.他们辛苦一年,换来这份过年的喜悦.这是他们应得的喜悦,让人羡慕.
也有人说,过年嘛,就是弄点吃吃.做主妇的最听不得这种说法,她们会说,这是“吃的灯草灰,说的轻巧话.弄点吃吃,这是容易的?”确实,如今的饭桌上,哪天不是鸡鸭鱼肉、时鲜菜蔬?再弄点什么新鲜的吃物以讨得大家的欢心竟成了难事.总不成另向珍稀动植物开辟新的食源?别的且不说,食性过杂,也不合现代文明呀.
倒回去二、三十年时的过年,似乎有套程序,而组成这个程序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孩子们带来大大的欢喜.离过年还有半个月,大人们就开始备年货了.数着手里的那点定量供应的“票子”精打细算,家禽只有一只,买了鸡不能买鸭,鱼一斤蛋半斤,还有精确到以两计算的炒货糖果.但大人们总有办法再弄到点什么,末了总会有一顿一年里最丰盛的年夜饭操办出来.过年前几天,大人象赶小猪似的带着家里一群孩子到公共浴室或单位澡堂去洗刷一清,暖堂堂的蒸汽和充足的热水让孩子们的脸红得象苹果.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新鞋,可能只是旧棉袄外的一件花布罩衣,就能让小丫头美得“骨头没有四两重”.还有在年里面各家影院剧场都是满座,黑暗中能听到看客们嗑瓜子的声音……
那种纯朴的快乐,真是不可得了.
现在我们的舌蕾对美味麻木了,添件新衣也过于稀松平常,家里的纯平大彩电不仅让我们懒得上影院剧场,甚至已经让我们懒得看电视节目……
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从食物、衣服、沐浴、看节目中得到的快乐,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却是一去不复返了……【爬山的实践小结】

篇三:爬山的实践小结

作文(40分)
《童年的朋友》里,“外祖母”的眼睛让“我”收获了乐观;《一面》中,与鲁迅先生的相逢让“我”收获了坚强;一次爬山活动让我收获了坚持的力量;一次特殊的班会让我收获了感动……。 我们的生活常常伴随着收获,我们也在收获中渐渐长大了,成熟了。请以“          让我收获了           ”为题写篇记叙文。


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其实就是以“收获”为话题的作文。常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播种就有收获,出一份力就会有一份收获,收获是土地对辛苦一年农民的一种恩赐和报答,收获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期盼。(一)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不懂付出的人,是永远也没有办法明白什么是生活的真谛,其实生活就是,我们在每天的付出当中,从而获得收获与喜悦,如果不懂得付出,你就永远也无法明白到这一点。付出是快乐的,就像收获时充满着的喜悦之情一样,因为只有有所付出,才会收获到自己劳动的成果,所以也可以说,喜悦的心情就是一种收获!(二)收获是一种心态。有时,从短时间看,也许失败了,失去了。从功利角度看,没有成功就是失败。但是,要想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要想从失去中获得,就要总结教训,就要思索人生,这些思索与感悟,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又何尝不是收获呢?收获远远大于果实本身,当我们辛勤付出而得到果实时,我们会惊喜的发现,收获原来远远超过了我们当时想得到的希望!那些不是果实的部分——经历、经验、教训、感悟……,乃至汗水与泪水,那才是最宝贵的收获!(三)收获是一种体味。生活是甘甜还是苦涩,是精细还是粗糙,是丰厚还是干瘪,是美好还是艰辛,是艰难付出后的收获,还是精心播种后的无奈,全在于一个人对过程的体味。没有经过艰辛劳作的人,是不会真正懂得收获的“滋味”的。(四)收获更是一种人生态度。胸怀宽广,心地坦荡,感恩社会,体味幸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你自然在温馨与宁静中体味到收获。一时一事的得失,别太在意。一点一滴的收获,千万珍惜!春日的萌芽,是为了夏日的生长和秋日的收获,这是最原生态的思想,所以,收获是自然法则,从长远看,有播种就有收获,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写作文,我们可以选取的角度,可以运用的材料很多,我们还可以从他人的成功或失败中得到收获,一个故事、一句话,甚至是一只小鸟、一条小溪、一片树叶,沧海桑田、滴水穿石等等,都可以给予我们生活的启发,让我们有所收获。当然,很多事情,要想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只有在自己亲自实践,才能有收获!

篇四:爬山的实践小结

关于谚语句子?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
懒婆娘的裹脚 -- .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小葱拌豆腐 -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冷水发面 -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棋盘里的卒子 -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曹操吃鸡肋 -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5 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篇五:爬山的实践小结

如何解决东中西部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这个基本判断要有清醒认识.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对城镇化与现代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等关系,做深入研究.
  推进城镇化,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很多,不少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各地情况又有较大差异,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深入研究和探索一些重大问题,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路子.
  第一,城镇化战略问题.这实际上是中国城镇化战略与现代化战略如何衔接的问题.可以说,实施城镇化战略,能够使我国巨大的回旋余地得以充分施展.我到欧洲去访问,对方担心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跟他们讲中国的城镇化前景,他们就会兴奋不已,觉得中国的市场实在太大,有合作的机会.如果只跟他们讲产业,讲中国要加快哪些产业的发展、提高哪些产业的层次,他们就觉得是在与他们竞争,就会琢磨怎么搞反倾销来限制我们.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该发展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但也需要营造一个国际合作发展的空间.潜力巨大的中国城镇化,既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强大、最持久的内生动力,也是我国拓展与世界各国合作的新平台.因此,我们要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着眼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乃至站在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统筹研究和实施城镇化战略.
  上世纪30年代,我国有一位地理学家胡焕庸,他画了一条线,一直被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引用,称为“胡焕庸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大致是条45度的倾斜线.当时,这条线东南方占36%的国土居住着全国96%的人口,所以他断定这条线的东南方是最适合人居的.这些年也确实是东南方发展得快,人口聚集得多,但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有56个民族,如果都在这条线东南方发展,不利于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也不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城镇化布局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考虑国家安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呈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相对成熟的城市群都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发育明显不足,这导致了人口长距离大规模流动、资源大跨度调运,极大增加了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成本.如何在中西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培育新的城市群、形成新的增长极,值得认真谋划和推进.
  我国在城镇化形态上,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城镇发展也不协调.目前,中小城市发育不够,小城镇数量多但规模小,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十分有限.1.9万多个建制镇建成区平均人口仅7000多人,相当多的镇不足5000人.怎样找出有效的办法,积极挖掘现有中小城市发展潜力,更好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也是一项紧迫的课题.
  第二,土地利用问题.人多地少是我国城镇化的最大制约因素.但在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上还有空间,这主要表现为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并不高,像黑龙江、河南这样的产粮大省,有效灌溉面积分别约为1/3和2/3,中低产田还有很大的改造空间.推进城镇化的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优化的过程.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配置,一定要坚持集约发展、有序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完善城镇建设用地标准,强化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挖掘存量用地潜力.比如,云南目前“城镇上山”的做法,也是城镇化中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种探索.
  现在,有些地方从农村人口转移、村庄变化的形势出发,在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引导农民向城镇、中心村适度集中居住.这种探索,启发了大家对提高城乡建设用地效率的思考.但如何规范运作,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农民“被动上楼”、耕地“占优补劣”等现象,需要在实践中切实把握好.还有征地制度改革,怎样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行合理的有差别的政策等问题,不少地方都有些实践.如何总结经验、更好顺利推进,也需要认真研究.
  第三,户籍改革问题.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是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各地围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居住登记、积分落户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为解决人口城镇化问题积累了一定经验.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也正在研究之中.目前我国约有1.6亿的外出农民工,其中六成多在地级以上城市,两成多在县级城市,不到一成在小城镇.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各类城市如何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科学制定农民工落户条件,实行差别化户籍政策,需要做进一步研究探索.比如,在一些特大城市及大城市,如何既适当控制人口规模,又保持有活力的就业结构?在中小城市,如何鼓励人口融入,更好地发挥集聚功能?这些都要重点研究.在具体工作中,应充分尊重农民工自主选择的权利,以具备条件的农民工为重点推进试点,综合考虑户籍改革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化社会管理方面的双重作用.
  第四,资源支撑问题.能源资源不足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这个国情决定了我国城镇化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走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子.当我国城镇化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时,将有10亿左右的人口在城市生活,能源资源能不能支撑、怎么支撑?确实需要深入研究.比如用电,目前全国人均用电量远没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城市用电水平又明显高于农村,农民变市民后即使按目前城市居民水平计算,用电量也会大幅增长,这就有一个怎么办、从哪里来的问题.还有油气资源,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4%.水也是如此,城镇居民用水高于农村居民,农民变市民后生活用水会大量增加.现在为了保障北京、天津等北方一些城市供水,已经实施大规模的南水北调工程,将来怎么办?这些都是制约因素.如何立足国内解决能源资源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第五,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环境和生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前不久,社会热议PM2.5问题,也说明了这一点.虽然农业污染量也比较大,但随着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水环境和空气环境污染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在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中抓住重点领域和环节,推进节能减排,如何在城镇居民中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也是一篇具有全局意义的大文章.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需要立足国情、开拓视野,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也需要一些重大的政策考量.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要明确长远方向和战略任务,提出一些重大思路和举措,以指导全国以及各地的城镇化.在市县层面,也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以便更好地把各方面工作统筹起来.
  总之,只要我们从国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一定能把城镇化这一重大战略实施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篇六:爬山的实践小结

清明节的由来200字

与时俱进的步伐团成员诚信为你作答,满意请采纳
清明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1、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2、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篇七:爬山的实践小结

概括主要内容方法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文体,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一、段意综合法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概括出它的主要意思,把各个部分的意思综合组织,就能归纳出主要内容了.一般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认真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写什么.
(2)细读文章,弄懂每个自然段、每个词句的意思.
(3)给文章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4)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例如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共有五个结构段,第一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况.第二段讲五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讲五壮士准备转移,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第五段讲五壮士英勇跳下悬崖.这样全文主要内容就可简要连接为: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把敌人引上了绝路,英勇歼敌,最后壮烈牺牲了.
本方法注意事项:
1、能够正确地给文章分段和概括段意.
2、综合组织各段的意思,不等于各段意思简单相加.要适当使用过渡句或关联词语,使相加的句子通顺.删去重复或次要的内容,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找段内主句六条规律
(1)总分关系的,一般总的一句是主句.先概括后具体写的,一般用概括的一句做段意.如《猫》的第一段有总起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可以作为这段的段意.段中有总结句的也是如此.
(2)有过渡句的,一般也是段意.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启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如《伟大的友谊》中:“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这一过渡句中,第一分句是上级段意,第二分句可作下一段段意.
(3)因果关系的,一般“果”是段意.如《一个粗瓷大碗》:“有一回,一场激烈的战斗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了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就连忙给她送来.”这一段先记叙“果”——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了一个粗瓷大碗.即该段意.
(4)段落的中心句,一般也是段意.如《一夜的工作》中,第二段中心句为:“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稍加整理,便可作段意.
(5)写事情的起因、结果的,一般要抓住结果归纳段意.如《李时珍》的第三段,起因:李时珍准备编写一本药书.经过:李时珍为编药书而积极准备.结果:李时珍编写成了《本草纲目》.故第三段段意为结果——李时珍编写成了《本草纲目》.
(6)问答形式的段落可抓住问题的答案归纳段意.偏正关系的一般根据正的内容归纳段意.转折关系的抓住转折部分的内容.递进关系的抓递进部分的内容.
标志法
这是通过关联词来分析语意及其关系的方法.单层句群分析起来较为简便.如: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鲁迅《拿来主义》
这是个句群,由两个句子组成,只有一层关系.其中“然而”这一关联词就揭示了语意及其关系,起“标志”的作用.但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这种句群作为章法中“段”的现象出现,是十分少见的.这里不想对此作进一步探讨.而较为复杂的句群是最为值得探讨的.
(1)在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阶级,更确切地说,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戴有什么样的理想.
(2)在封建社会,金榜提名、衣锦还乡,往往是那些地主阶级或者是那些向往地主阶级生活的人的理想;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理想是希望钱越赚越多,而且希望这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是永恒的.
(3)而无产阶级却要打破这个“永恒”把这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推翻.
(4)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就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
(5)所以,我们说,理想是受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限制的.
(6)比如,古时候,就像屈原…….
——陶铸《崇高的理想》
这里各句之间有二个明显的关联词,“而、所以”,其中“所以”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语意及其关系的标志.它揭示了(1)(2)(3)(4)表达的是原因,而(5)句表达的是结果.(6)句的“比如”不过是对(5)句的举例说明而已.所以可以通过这个标志判定这个句群的中心句是(5)句,而本段的中心意思也应该是由(5)句所揭示的.
“标志法”十分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关联词,但是,实际上,这种分析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句群中毕竟有许多句子是不带关联词的;另外,如果是带了许多个关联词呢,又难以判断那个关联词揭示第一层意义.所以,它必须通过对句群语意的分析来予以验证.
串联法
有的段落没有可作段意的句子,但可以找表示本段意思的关键语句,把这些语句连串起来可作为段意.如《桂林山水》第二段几个句子分别讲了漓江水有静、清、绿的特点.横向连串起来,可用“漓江的水静、清、绿”,作为段意.
4.并联法
有些段法,可采用把同类概念归并为高一级概念的方法来归纳段意.如《少年闰土》第四段,闰土讲了“雪天捕鸟”、“海边捡贝”、“看瓜刺猹”、“潮讯看鱼”等等,这些事在“我”看来,都是未曾听说的新鲜事.因此,这段的段意可以概括为:闰土给我讲了许多新鲜事.
5.疏理法
这是由分析语意构成的疏密程度最终来理出句群中心句的方法.分析疏密,原则上分析句群中结合由密而疏的顺序.一直扩而大之,找出句群的中心句,然后揭示段意.怎么疏理呢?可按以下步骤进行.以“标志法”第二例为例:
(1)按句子写出句子序号,本段有六个句子.
(2)把意思结合得较为紧密的(1)(2)(3)(4)与(5)(6)摆在一起.因为(1)到(4)句是讲什么样社会,什么相理想,结合得最紧密.
(3)再理出(1)(2)(3)(4)四句和(5)(6)两句之间的关系,因(5)句有“所以”,因此,明显的,(1)(2)(3)(4)各句表示原因,而(5)(6)表示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所以得出结论,这个句群中心句是(5)句.从逻辑上说,用(1)(2)(3)(4)来推论(5)句,而(6)即是对(5)的进一步解释说明.
这个分析结果与“标志法”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6.抓住中心内容法
(1)要分清主次.不要把一般的内容事无巨细,都写进去,更不要把次要内容当主要内容.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三段,写了“我”的内心活动,也写了邱少云的外表.从全文看,写“我”的内心是为了烘托邱少云的内心世界、危险处境.生人公应是邱少云,而不是讲“我”怎样.
(2)要恰如其分.既不能添加本段中没有的内容,也不要遗漏重要内容.《小音乐家杨科》第五段若概括为:“第二天,杨科死了.”漏了“又一次遭毒打”这一重要内容,就不完整.
(3)内容要具体.段意一般从内容角度概括,不宜从思想角度概括,应该指出这一段写了什么,而不应该是说明什么.如把《草原》第三段说成:“蒙古族人民热情接待客人.”就缺乏具体内容,也难于跟下面两段相区别.若概括成:“主客见面,热烈握手.”就较具体.
(4)句子要完整.段意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不能用词或词组,而且最好是陈述句,如《一幅壮锦》中的第六段就不能说成“小儿子是怎样找到壮锦的”,而应该概括成“小儿子历尽艰辛,找到了壮锦”.
(5)要简洁明白,段落大意的文字不宜太长.
7.归纳法
有一些句子,其中并没有中心句,其意思需要经过分析才能概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归纳法”来分析.
它是一种由句群的关键句入手分析,最后归纳句群中心意思的方法.其方法,原则上是对句群作“由疏而密”的顺序.
如:
①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②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③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④任何一种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运用也许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⑤例如,他曾密切地注意电学……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怎么归纳这个段意呢?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把这个句群标出序号.共五个句子.
(2)理出句子中语义结合较为松散的句子.通过对其语境的分析理解,①②两句正是这个句群中承上启下类型的过渡句,所以它的关键句无疑是②句.由此,②与③④⑤语义结合紧密,而与①的结合即较为松散.
(3)通过分析,可归纳③是说马克思对科学的实际运用观点,④是写马克思对科学实际应用的态度和感受,⑤即是写马克思对科学实际应用的关心的事例.很明显,③④⑤三句阐述了马克思身上远为主要的内容,那就是马克思的实践精神——他作为一个革命家的最优秀的品质.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②句是关键句,③④⑤三句是阐述②句的主要内容.其段意的概括应是③④⑤的归纳概括.
8.累加法
由一个句群组成的段落意理应是中心句表达的意思或是关键句所揭示的意思.但是如果由二个以上的句群组合成的段落,其意义又将如何概括呢?如:
①理想到底指的是什么呢?②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③因为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不同,同一个时代,一个人与一人又不同.④比如,…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一点儿理想也没有的人有没有呢?⒄一般地说,是没有的.⒅…⒆…⒇…(21)…(22)…(23)…(24)但是究其实,他们仍旧是有理想的,这眼前的光景正是他们的“理想”,或者说,他们正躺在自己的“理想”上睡觉哩.
——摘自陶铸《崇高的理想》
这个段落是较为复杂的,分析这种段落的段意,非认真琢磨推敲不可.必须要首先揭示其层次结构.考察这个结构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这个段落中有几个中心意思相对独立的而又清晰的句群?划分出句群,需要强烈的语感导引,分析时必须抓住中心句或关键句.本段文字行文中两个设问句①与⒃两句无疑是关键句.由此可推论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中心意思表达.这也正表明其由两个句群组成.
(2)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分别用疏理或归纳的方法分析各个句群.
第一个句群的中心句应是①②③三句;①②句表结果;③是原因.如果把三句话的意思综合起来,那么就可以归纳为:理想是比较复杂的,因人因时而异.
第二个句群的中心句应是⒃⒄两句,⒅至(24)各句无非是为了解说和证明⒃⒄两句的.因这个句群的意思可概括为:没有理想的人是没有的.
(3)最后把二个句群的中心意思叠加在一起,此段文字的大意就可概括为:理想是每个人都有的,它因人因时而异.
综上所述,句群分析对段落意的概括有重要的意义.且句群分析与段落意概括是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因此句群不仅仅具有语法意义,而且还有章法意义——指导我们阅读语段乃至文章.
二、摘句归纳法
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得准,需要反复比较分析,分清内容的主次,准确地抓住主要内容,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容易归纳了.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全段话都是围绕某一句话的意思写的,那么这句话就是重点(中心)句.如果全文都是围绕文中某段话的意思写的,那么这段话就是重点(中心)段.文章中的重点句、重点段就是全文主要内容的提示,我们一定要留心.
有的文章只有一个重点句或重点段,而有的文章则有好几个.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把几个重点句或重点段的意思加以综合整理,概括出主要内容.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就有两个重点句,一句在文章前面:“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另一句在文章结尾:“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在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时,需要把这两句话综合起来:“小兴安岭不仅一年四季都美丽诱人,而且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三、文题扩展法
有许多文章的题目就已经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这就可以根据课题扩展,使它的内容更加具体、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来了.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的步骤:
(1)通读全文.
(2)以题目为中心,在文章中寻找相关的内容.
(3)将相关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4)将概括后的意思组织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举例:《飞夺泸定桥》,我们可以先根据题目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谁飞夺?”,“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怎样飞夺?”、“结果怎样?”,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与敌人抢时间,胜利地夺下了天险泸定桥,继续北上抗日.
本方法注意事项:
1、文题扩展法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文章.例如,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题目本身往往就是主要内容的核心部分,我们抓住题目的补充说明,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2、在文章中寻找需要补充的相关内容时,要紧扣题目.以人名命名的文章,主要寻找“做了什么事”;以物命名的文章,主要看“怎么样”;以地点或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主要找“发生了什么事”.
四、串联要素法
凡是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阅读文章时,只要弄清这几个要素,就不难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串联出来了.
例如:《草地夜行》,我们分析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具体是:时间(夜);地点(草地);人物(老红军战士和小红军战士);事件(老红军帮助小红军走出草地);结果(老红军陷进泥潭牺牲了).抓住这些记叙要素,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文章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一天夜里,一位老红军为帮助一个小红军赶上队伍而陷进泥潭,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
本方法注意事项:
1、不需要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很详细,只需平实地、简练地说出“什么事”就可以了.
2、串联要素并不是把这几个要素简单相加,而是进行综合整理.即先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按顺序连接起来,再加上一些结构性的词语,最后读一读是否通顺.
我认为,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而且是对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一项重要训练.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不可能在短暂的复习阶段简单速成.而是需要老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训练,不断地巩固.因此,我们在复习阶段必须要做的是,借助各类文体的相互比较,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认识和归纳出概括主要内容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提高.

篇八:爬山的实践小结

暑假作业我在四年级下的水平测试语文上有一道题把你知道的医学家和他们的主要成就简要介绍给大家帮帮我吧
对不起,没介绍清楚是除了华佗

1、华佗(?-208) :东汉末医学家.又名歫.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于外科尢为擅长,施针用药,简单有效.曾以“麻沸散”为“肠胃积聚”等病患者做麻醉,成功施行腹部手术.反映早在公元二世纪时,古人对于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的运用已相当成熟.现存《中藏经》,系后人托名之作.
2、 李时珍(1518--1593):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 春)人.家世业医,注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曾长期上山采药,并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民、药农、铃医请教,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馀种,对各种药物亲自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中药名、品种、产地等错误,并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多种药物,经二十七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其书收录诸家《本草》所载药物共一千五百十八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古代人民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所著又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另有《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爬山的实践小结】

篇九:爬山的实践小结

写一则观察日记500字

水种植物——水仙观察日记
11月26日 星期五 晴
今天,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早晨我很早就来到学校看看水仙有什么变化.来到教室,发现水仙像换了个人似的,昂首挺胸地朝南立着.我赶快量一量,哇,今天的小芽平均比昨天长了5毫米,我喜出望外,连午饭也比原来多吃一倍呢!
11月27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双休日,早晨我起来完了点,但却看见水仙早就醒了,正在晒太阳.我懒洋洋地走到阳台,翻了翻水仙的嫩芽,也没什么变化,突然,我发现最大的那棵水仙的靠近根的枝上又长出了一个大约半厘米的小芽,由于太高兴了吧1只听吱得一声,我一看,轻轻拍拍胸脯说:“还好没折断”.
11月28日 星期日 晴
今天早上我6点就起床了,因为要跟老爸去爬山.当然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忘不了,一起床就拿起尺子跑向水仙.真不幸,今天怎么换水仙懒洋洋的?一点精神都没有.我一看坛底,哦,原来这几天,太阳公公出来闲逛,把水仙的养料都偷去了,怪不得无精打采的,我无奈地把坛子装满水看了看他,心想:但愿,他能再次挺起胸膛!
11月30日 星期二 晴
今天的音乐课真高兴,我哼着小曲回家看水仙.天哪!他怎么四脚朝天掉到地上了,原来,妈妈晒衣服的时候把他弄掉了,我一边拾起来一边埋怨妈妈.我把水仙的根调理好后,又放到小坛子里了.我看了他一眼心想:还是老师说的对,养花比养动物好多了.
12月1日 星期三 晴
明天,又要上综合实践课了,我把水仙调理了一番,再调整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芽里还包着小芽.我把水仙上的把薄灰擦了擦,看上去非常精神,很干净,很有吸引力.我想,明天我的水仙在班上一定是最棒的.可能不会在有同学叫他是葱头了.
12月2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是综合实践日,早晨我拿着我的水仙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一进教室我发现同学们把自己的植物都摆在南窗台上,有许多品种呢:大蒜、芹菜、萝卜、土豆,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来的花,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也不小,我端着我的昂首挺胸的水仙,大步迈向我的位置,前后同学都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议论:“一星期的变化真大呀!”“哎呀!长这么高哪!”看我表面满不在乎,在心里还在沾沾自喜呢!我拿出尺子翻了翻水仙看,哎呀!新芽又长了半厘米呢!真是让人高兴呀!
12月4日 星期六 阴
今天早上起来晚点,本来打算去同学家写作业,妈妈不让,只好观察水仙了.呵!昨天还病了,今天好的这么快呀!嘿!又长高了,昨天的休息是为今天大基础吗?心眼还真多!
12月5日 星期日 晴
今天天气变冷了,水仙冻得缩成一团,只好把他带到爸爸单位,到中午,他又重新舒展起来,有阳光沐浴着,看起来比我还幸福呢!
12月8日 星期三 晴
明天又是综合实践日,一星期了也不知到同学们的植物怎么样了,我一定精心护理好,明天拿出真本事给他们看,等着瞧吧同学们,你们会输的很惨的!
12月9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早晨在上学路上,我遇见了李晓静,她用方便袋包好自己种的水仙,她的水仙长得有方便袋高,还开了两朵花呢!再看看我的,真是鲜明的对比呀!不过我的水仙也不是没本事,你看他也长出了一个花骨朵,在花骨朵右边的枝里也长了一个小不丁,简直太可爱了!
12月10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早晨空气真好,晨跑了半小时后,我嘴嚼着面包,一边吃一边看水仙.由于今天天气很好,水仙的每个枝都分开来,舒展舒展,放松放松.那个花骨朵,一个劲儿往高处钻,今天又比昨天长高了半厘米,真是值得一提!
12月13日 星期一 晴
今天的变化真大呀!花骨朵不仅长高,而且又长出了一个小芽,真让人高兴!

【爬山的实践小结】

篇十:爬山的实践小结

明天就要上公开课了,求教案啊.有没有经验的老师发点教案给我啊?主题不限.

《登山》教学设计
永登县龙岗小学 宁爱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列宁自学锻炼意志的品质,联贯系实际与同学交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吗?知道关于他的什么事情呢?(出示课件)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谈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事,也可说我们学过的有关他的什么文章.(学生自由发言)
   师: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又讲述了这位伟人的什么故事呢?(板书:14课《登山》)
 二用五读阅读法学习课文、
(出示幻灯片)
1.读课文,识字词.新接触的字词,利用工具书弄清它们的读音及意思,并注在这个字旁边以便记忆.
2、读课文,讲大意
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高声朗读,或轻声吟诵,或默读,或边读边画,或两人一起读,读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1)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研读课文,谈谈体会.
这遍读课文要求同学们带着提出的问题读,出示问题(幻灯片7)
(1)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列宁两次是怎样走过那条危险的小路的?
a.那位同学能找出文中写列宁上山、下山的部分读一读
b老师请两名同学表演走小路的情景.(两次走小路,借助想象,进行表演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两次走小路的不同心情,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出示幻灯片8)
(2)日出景象究竟怎样美丽,怎样壮观呢?山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一种怎样境界?出示投影,要求根据课文在这段话的括号里,填上短缺的词语.再比较填写的这些词语是不是可有可无,它们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样?
  他们登上山顶,一股(   )阳光正好射穿(   )的薄雾.远处(   )湖水开始反射出(   
  )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成粉红色,(   )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   ),鸟儿们放开歌喉,(   
  )唱了起来.
(3)当时列宁他们心情会是怎么样的?(自然景色优美,衬托出列宁和巴果茨基历险登顶后的喜悦之情.)
过渡:作者借景抒情,赞美革命者高尚的意志品质,将这段话背下来
 4、读课文,明中心.
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想想议议列宁为什么要在走过险路后才肯解释重走那条路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师:列宁是个重实践的人,说了才做,不如做了再说.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一种品质.)
5、读课文,谈感受.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列宁最后所说的话应该怎样理解?
  “因为我害怕它”,表明列宁毫不掩饰自己的弱点;
  “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表明了一个革命者应该具有的敢于和胆怯做斗争的正确态度;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表明革命者不能放弃任何一次锻炼意志的机会.(结合课文插图,朗读这段话)
  四、讨论、小结
   1.学了这篇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或者你有什么话要说?你都可以大胆说出来.
   2.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既锻炼意志,又注意安全?
  五、作业设计
(出示幻灯片)同学们,最后老师推荐一些关于列宁的网址、书籍、电影、戏剧给你们,希望你们下去按你们喜欢的方式了解列宁,走进列宁.
六、板书设计
            登山(看日出)
         
去 走了险路
     列宁〈         锻炼意志
         
回 还走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