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当代中国 > 十二公民观后感400字

十二公民观后感400字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是由北京聚本传媒出品,由徐昂执导,何冰、韩童生、钱波、赵春羊联袂主演的犯罪悬疑片。该片讲述了当代中国一个由富二代“杀人案”引发了最为激烈的法庭智斗的故事。影片于2015年5月1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下面是小学生作文网www.zzxu.cn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十二公民观后感400字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十二公民观后感400字

  《十二公民》,乍一看题目,心里默默的画着问号?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呢?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泡上一杯咖啡,享受着阳光带给我的清闲时刻,静静地观看了这场电影。电影的时长107分钟,这段时间所有的拍摄都集中在一个场景,看上去很混杂但又不是会议室的学校仓库,室内杂乱堆砌着消防用品、体育器材、饮水机和电风扇,当然还有一张正好可以坐下12个人的会议桌和12把椅子。

  政法高校的西法课程补考,受邀作为模拟法庭上的12位陪审团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每个人也都有权利对案件中“持刀杀害亲生父亲的富二代”裁判是否有罪。陪审团最终结果必须12:0,全票赞同“有罪”或者“无罪”才能有效。只是一场模拟的讨论,好像是一个游戏环节,但因为攸关人命,似乎应该是一场较真的辩论。缘于11:1,那唯一一票“无罪”,陪审团成员中的立场分歧最开始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推理辩论过程的深入,基本节奏开始按照一人一自曝的频率逐点“爆破”,“有罪”和“无罪”的阵营发生了改变,再也不是泾渭分明的简单是非判断,12人彼此之间也开始有了针锋相对的争执,言语上的拌嘴,肢体上的冲突,但很快就被拉回正常又冷静的陪审辩论轨道上。最终又回到一个原点——11:1,只是这个时候,是一票“有罪”。最后一刻,3号陪审员孩子气任性地举起了赞同“无罪”的手——12:0,完满。

  片尾,当剧中的男主角拿起工作证,上面赫然的“检察”二字,顿时让我眼前一亮,片尾字幕中提到本案在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一个月后,抓获真凶。作为一名从检五年的检察官,我盯着屏幕许久。这部片子对于我来讲,更像对自己职业的重新洗礼,更像是一种对自身检察工作的重新审视。

  不论是20年前的呼格吉勒图案,还是开启异地复审的聂树斌案。如果当年能够提出“合理怀疑”,继而被理解被接纳,那历史就会重写了。可惜很多如果都是不能倒带重来的,因为扔掉一张纸很容易,重新捡回来不常见。

  尊重证据,才能有效的尊重他人。

  在今年的全国检察长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强调要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纵观本剧,也都是围绕证据二字展开。表面上证据确凿让十一个人认定富二代有罪,但经过8号陪审员分析后,本案物证具有标识性的匕首被“六十六元包邮”轻松攻破。而看似最有说服力的人证:一个证人看见杀人过程,一个证人听见杀人过程,最后竟也站不住脚且相矛盾。作为一名检察官,一个决定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我们也许不是柯南,也不是狄仁杰,但我们坚持严格依法收集、固定、审查和运用证据,严格证明标准,有罪则诉,疑罪从无,坚决防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进入起诉、审判程序。

  十二公民观后感400字

  在我看来《十二公民》是一部编剧简单,场景简单,没有美女影星,没有时尚“小鲜肉”的拍摄成本极低的电影,在影院宣传序列中或许是那么的不显眼,但给人心灵的启发是那么的直接。值得人们沉浸下来,泡上一壶绿茶或咖啡,品味这部电影,品味人生,品味这个社会。

  这部电影很好的诠释了“人性是自私的”的这句话,人性的自私来自于对个人得利的追求。来自各行各业,不同社会阶层的十二个人面对“富二代杀亲父”这个道具,面对可能达成的目标,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得失,这是正确的,也是正常的,任何人不能站在道德的层面去谴责里面的任何一个人。出租车司机与小卖部店主当然要争取早点完成会议,去赚钱,保护自己冰箱里的冰棍才是他们两个人真的利益需求;“北京房东”为了儿子顺利毕业是他的利益需求点,至于地域歧视只是影响他判断的因素之一,这种因素来自于他对儿子未来的恐惧;在前期讨论中,保安、纹身青年、富翁以及“团长”等人只是随大流,只要会议结束,不管是什么结果,对他们的利益需求并无冲突,所以他们一致在摇摆。在讨论后期,通过8号的引导,每个人都在道具身上找到了自身更深层的价值需求与共鸣,改变了决策,也反应了人性是自私的,自私来自于对利益的追求。给人最疑惑的是,8号一直站在道德、法律的制高点引导大家,完成了最终反击,那8号的利益诉求是我们要去挖掘的。影片的最后给了交代,8号是1名检察官,或许他就是道具在真实生活中的检查官。8号在会议中,用了专业的知识、技能引导了每1个人的同时,也肯定了自己内心的疑惑。相对其他11个人,8号是1名追逐长远利益的理性人,但也更深入的诠释了人性是自私的。

  在会议中,12个人的表现也反映了很多当下社会性问题,譬如:老人无人去照顾,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以及父子生活理念问题。我觉得这些问题都不是重点,在任何社会都会遇到,这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但会议中,8号、富翁、教授等人对问题的诠释往往能深入影响到大家对事物的看法,也就是说代表精英阶层的他们的价值观往往能推动全体的价值体现。所以在当下社会,必须努力,必须奋斗,站在某一个阶层决定了个人是否在主流价值观中。

  最后要说一下团队,首先十二个人被设定为一个团队,而团队的任务的是要达成一个目标即统一意见。在我看来,如果十二个人是一个真正的团队,那要达成目标是非常简单的。但团队是由十二个人是临时组成,尽管设定了一个“团长”,有决议规则(投票),但目标不一致,所以第一轮投票失败。此外,“团长”并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没有了解团队成员的特征、性格,以及职业,且没有严格的执行规则,所以这个会议时失控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或许在讨论之前,大家先做一轮个人介绍及沟通,明确大家对道具的看法,团长做好异议点的梳理,引导好讨论秩序,或许他们会更快的达成共识。

  就像会议中的12个人,每个人对电影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也许就那么一点点的感悟真正了的影响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我们的利益需求就得到了满足,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

  十二公民观后感400字

  各行各业的人、怀揣各种原因和目的的人,通过这样一个案件,争论证据是否不足、那个18岁的孩子是否有罪,来表现不同人的人生经历和个性特征。看起来是一个决定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心理经过了坚持、自负、痛苦、自我维护、宣泄、放松、改变。

  他们的这段冲突,非常的中国化,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上了很多中国特色的问题,如河南人、傍大款、冤案、保安与小商贩、孤寡老人、被孩子抛弃的父母,他们有着自己的诉求和文化的局限,但每个人在这里都很坦诚的表达自己,因为这里没有他们要在意的社会利益关系,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这样的争论更真实,也更体现公民的素质和意识。

  在这些冲突里,韩童生演的出租车司机,无疑是最出彩的那一个,他是唯一一个从头到尾坚持有罪,一直到最后大哭之后改变主意。他不是真的认为这个孩子有罪,而是他在维护自己的尊严。最后的改变说明什么呢?说明他认同了这些证据的推断,认可了生命不可以如此草率的被判决,可以说是他个人的一次觉醒和转变。这部戏是在努力的中国化的同时,还期待尊重原著,于是结尾的设计,雨过天晴,每个人都在走向希望,是对原著的致敬。

  笔者感觉这部影片片在普及合理怀疑的法理之外,还有一层使命,就是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解。每位陪审员都代表了一个特定的人群,而人人心里都藏着疙瘩,一开始礼让三分,一团和气,故事节奏也较缓,等到讨论关键证据,顿时观念碰撞激烈,处处针尖对麦芒。这群人包含了巨富、中产、公务员和底层混混等,社会阶层跨度大,价值观分歧明显、交集小,平日里做酒肉朋友互相倾诉的机会几乎为零,难得的机会齐聚一堂,开诚布公,交流三观,抹平偏见,消除心魔。

  影片采用了一种客观的立场,个人记忆可能对履行公民责任感有所助益,如曾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也可能构成阻挠,例如那父子不合的出租司机。他们因为这样那样的个人原因,做出有罪与否的判断,但最终都回归了理性。植入大量社会时代话题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对“干爹”、富二代的仇视,对外地打工者的歧视,最终都被理性压倒,委婉地对大众的有色眼镜做出批判。

  按照普法路线,故事应该定格在司机举起的手就结束,而影片又加了一段人人互助互爱的五讲四美宣传片,也是对和解主题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