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资本主义 > 指出近代中国开放文化民族主义思想

指出近代中国开放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共8篇)

篇一:指出近代中国开放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在借鉴西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大一统观和夷夏变易观,提出了御外自强的“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是:联合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国境内各民族以构建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汉族是民族共同体的中心和主体;保存族粹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大民族主义”顺应了中国现代化的需要,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于革命派民族观的转变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的贡献颇大。
——高强《论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
材料二 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就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意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大民族主义”的主要特点,(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大民族主义”观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及其原因。(10分)



(1)特点:将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华夷观相结合;维护民族利益和加强内部凝聚力;突出汉族的主体地位。(6分,任意两点即可。)

原因: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冲击;抵御西方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的时代需求;反对革命派“排满”式的狭隘民族观念的政治需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前提。(9分,任意三点即可。)

(2)特征: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人的解放日益让位于民族与国家的解放的特征。(1分)

原因: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富“集体主义”的资源,关心国事民生长期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前提;近代以来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得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最重要的时代主题并一以贯之;这种特殊的历史与现实的条件又导致了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不仅保护了传统性而且强化了对国家民族富强的终极追求。这一切都造成了高度关注重民族、国家解放而相对弱化了对个体自由独立的追求。这种现象是由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近代历史特征决定的。对于民族危亡的缓解和赢得民族独立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人自身独立和解放的忽视不仅有碍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完整准确理解,更使“民族主义”内涵显得单薄,从一定意义上义阻碍着中国现代化的深入。(9分)




篇二:指出近代中国开放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近现代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同答问题。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和日本游客各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经济原因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概括苏联历史发展中潜在的问题,它产生了什么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发展对民族主义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梁启超:忧国、救国;日本游客:骄傲、自大(自豪)。
原因: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日本——明治维新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强国。
影响:中国——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激励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蔓延,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2)问题: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忽视了各民族自身的发展。危害:出现民族不满,进而导致民族分裂运动。
(3)影响:经济实力增强,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内各民族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困难会导致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引起民族分裂。

【指出近代中国开放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篇三:指出近代中国开放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何变化

转变:由反满兴汉到五族共和,再到对外反帝.

篇四:指出近代中国开放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指出近代中国开放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B




【指出近代中国开放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篇五:指出近代中国开放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3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比较(400-1998年)

表 1000-1890年日本、中国和西欧居民达到1万人的城镇人口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材料二 14世纪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文艺复兴旗手高擎人文主义大旗,┉┉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他们的声音如巨人登高一呼,很快就在阿尔卑斯山上南北各大城市中心激起雷鸣般的反响和回音,震撼了欧洲大地。┉┉但丁谢世二百年以后,中国出了个李贽,敢于反对以孔孟之道为“万事之至论”——似乎与西欧的人文主义有些相似,但却如荒野的孤鸿哀鸣,未能激起任何群众性的回响。┉┉李贽之后,有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也都阐发过颇有时代新意的哲学和社会思想。但是他们和李贽一样,只是在很小的知识圈内有一定影响,未能像西欧文艺复兴那样在各大城市中心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
——庞卓恒等著《史学概论》
材料三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国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中国的城市有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若干近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上海从市政建设与管理、上海士绅自治运动,到上海人的行为方式、婚丧嫁娶礼仪的变化,多有西方的影响;编制门牌号码、人车分道、文明婚礼、实行夏时制、选举市花、选举上海小姐……,不是仿照租界就是学自泰西。……许多早期城市的公共工程大多为西方商人所创办与控制---使得这些城市具有浓厚的西方印迹和色彩。许多人往往把他们看成是西方城市的缩影。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四 19世纪60-70年代,上海乡民谓电线有碍风水,而将英商在吴淞-上海间所架设的电报线之“电杆悉行毁去”;一些保守旧官员也把同期外人在沪架设之电线、所修之铁路斥为“惊民扰众,变乱风俗”……而在一些传统城市,这种反应更为强烈。北京在20世纪初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就流行着一些谣言,认为“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五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中国的南大门,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实行对外开放等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增加,全区城市由5个增至23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2.7%。
——《岳麓版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表中国城市化进程与西欧相比的变化轨迹。并指出图与表的内在关系。(5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等人的思想未能“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当时市(乡)民对待西方文明成果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16分)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哪些趋向?(4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城市化建设有哪些认识?(6分)

(1)轨迹:在1000年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领先于西欧,在此后900年微弱增长并远远落后于西欧。(3分)
关系:人均GDP的落后是导致城市化进程落后的因素之一(2分)
(2)原因:生产力的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城市化进程滞后;市民阶层成长滞后。(6分)
(3)态度:材料三——仿照西方;材料四——抵制西方(4分)
仿照原因:西方近代城市起步早,城市建设与管理经验丰富;外国的侵略(通商口岸、租界的设立)推动中国近代城市的出现;西方商人控制公共工程建设,外国殖民势力在中国扩展。(6分)
抵制原因:中西矛盾(民族矛盾)的根本对立;民族主义情绪和排外倾向强烈;传统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抵制,西方在华势力的膨胀。(6分)
(4)趋向:城市区域化趋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走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4分)
(5)认识:加速经济建设与发展;加强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科学合理地借鉴外国的城市建设经验;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推动城市文化建设。(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6分)

【指出近代中国开放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篇六:指出近代中国开放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11分)马克思在《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历史运动中,事物的本质,照我的理解,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有同学就此联系中国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进行了探究性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是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民生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民生的办法是核定地价。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二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民主义是如何体现 “抓住事物的本质”的?(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关于中国革命问题上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4分)

(1)符合时势发展的大趋势:实现民族独立;实现近代化(或实行资本主义)。(2分) 把握到大众的心理:对民族危机加剧不满;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不满;要求解决民生问题。(3分)
(2)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2分)
(3)大趋势: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分)

篇七:指出近代中国开放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各国的文化特点

【内容提要】欧洲一体化是集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社会规范化、文化均质化于一身的综合性进程.欧洲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理性构成了一体化广阔的人文背景和基本要素.欧洲一体化既是同一性的,又是多样性的,是“欧洲自性”和“民族自性”的结合.自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以来,文化因素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基本原则、法律体系、机构设置及其表决机制和程序,对正在实施的欧盟东扩的范围选择、标准要求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化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和明显.
【关键词】欧洲一体化 欧洲文化 文化影响

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是自民族国家产生以来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的最高成就,其发展到目前的程度不仅出乎世界各国的意料,也大大超越了欧洲各国政治家们的想象.欧洲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和地缘政治、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欧洲一体化不仅意味着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同时也意味着欧洲文化的“均质化”.欧洲一体化始于经济领域,外溢于政治、防务和社会领域,但将终结于文化领域.欧洲各国只有在文化上紧密融合在一起,建立一个统一的文化欧洲,欧洲一体化才算最终实现.实际上,自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以来,文化因素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和扩大,文化因素必将对整个进程产生更大的影响,甚至将直接决定一体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结局.

一、欧洲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文化,是“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①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和科拉克洪(Clydkluckholn)认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他们认为,文化可以分为内隐结构和外显模式两部分.文化的内隐结构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方式构成,其核心是价值观念,它是文化中最一般、也最持久的东西;文化的外显模式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它取决于内隐部分,也是内隐结构的存在和表现方式.②而政治文化则构成了一切伟大文化的核心,古希腊文化的核心不是断臂的维纳斯,而是雅典民主政体.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关于政治生活的心理学”,“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 它同样表现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态.本文将主要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欧洲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欧洲文化经历了一个从近代到现代、从野蛮到文明的演变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家亚历山大•温特认为,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社会经历了三种不同的文化形态: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霍布斯文化的道德基础是所谓的“性恶论”和不容“异类”的观念.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人人充满了自私、贪婪和做坏事的欲望,“人对人象豺狼”,社会则处在“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中.每个国家也都把别国看作“敌人”,在国家利益上都尽可能地“损人利己”,国际关系始终处在混乱、冲突甚至“无限”的战争中,“战争成了一种制度”.“杀戮和被杀是霍布斯文化下国家间关系的特征.” 在普遍仇视的状态中,“异类”是没有生存和自由的权利的,对“异教”的“十字军东征”正是这种文化的具体体现.在欧洲内部,这种文化还导致了“权力集中”和“建立帝国”.洛克文化的道德基础是“生存和容许生存”,即“我活也让别人活”.它把国际关系确定为一种竞争对手关系,从而使国际社会摆脱了战争的无限性和“国家的高死亡率”.自我克制、“竞争与合作构成了洛克文化国际关系的特征.” 而实现这一点的基本条件是约束人们和国家杀戮、作恶的法律和“法治”.因此,“性恶论”导致了欧洲法律体系的发达和欧洲人法制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制衡理论”、“均势理论”及其相关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也导致了人权观念、民主意识和民主制度的发展.秩序、法制、民主、容忍、共存等日益成为欧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然而,“洛克文化不是一种完全的法治体系”,实际不稳定的,因为“战争被认为是正常和合法的”. 而一旦约束战争的机制失灵,战争就可能再次无限化,从而回到霍布斯文化状态.康德文化的道德基础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规范性基础则是“法治”.它把国际关系定位为朋友关系,在此种关系中“非暴力和团队行为已经成为规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模式超越了竞争与合作,不仅不以对方为敌,而且将对方的利益内化为共同体的利益,并由此建立了新的合作观念.” 温特将这种结构称之为“共同体”,认为共同体各成员建构了充分的、“群我”的集体认同.这是最高一级的文化形态.事实上,从逻辑顺序而非时间顺序上看,欧洲文化恰恰经历了从霍布斯文化到康德文化的历史演变.就目前来讲,欧洲文化比较明显地体现了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的某些特点,是二者的混合体.
欧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划分.根据上述文化的两分法,可以将欧洲文化分为两部分,即内隐部分和外显部分,或称之为观念性文化和结构性文化.同时,欧洲文化不是单一的,它既是一个拥有共同文化内涵的同一性的文化,又是一个包容了不同民族文化特性的多样性的文化,“它是内涵着‘认同中有多样’(diversity in identity)和‘多样中有认同’(identity in diversity)的综合概念”,“就其整合性可见其宏观上的同(identity),由此而产生‘欧洲主义’.就其支脉的分殊性又可见其微观的异(diversity),由此而产生‘民族主义’.” 总结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论述,可以把同一性的欧洲文化(亦被称为“欧洲的自性”、欧洲的“结构认同”)归结为基督教文明、法制观念、人权观念、自由观念、平等观念、竞争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和解精神、容忍态度、协商精神、非暴力观念、秩序观念、互助观念、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浪漫主义等观念性文化,以及宪政、三权分立、普选制、代议民主制、内阁制、独立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自由贸易和市场体制等结构性文化. 此外,还有欧洲各民族共有的关于建立统一欧洲的“欧洲意识”、“欧洲主义”等.而多样性的欧洲文化(亦被称为“民族的自性”、欧洲的“国家认同”)主要是指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情感、不同的民主观念及其实施方式、法律体系的差异、经济自由度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对各自文化及其表征(语言、货币、艺术等)的钟爱以及民族历史自豪感等.例如,法兰西文化具有明显的“大陆型”特征,它的“天然联系”主要在欧洲大陆.自大革命起法国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共和民主制度,消除了一切封建残余;在法律上它属于典型的大陆法系,成文法丰富而严谨;在宗教上它属于天主教欧洲;其人民对法兰西民族悠久的语言、文学、艺术、货币、生活方式和辉煌的历史怀有一种深深的民族优越感.而不列颠文化则是“海洋型”的,它的“天然联系”首先是英殖民帝国、英联邦和美国,然后才是欧洲大陆.它对其历史上形成的君主立宪情有独钟,对19世纪“大英帝国”的辉煌充满自豪和怀恋,以至于对过去形成的一切(英语、英镑、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文学等)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在法律上,它属于英美法系,强调判例的意义;在宗教上,它属于新教欧洲.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上则是一个“既极其‘保守’,又特别‘先进’、既古老又富有朝气的民族.”“它的社会制度一直是极端反民主的独裁专制制度”,直到二战后才在外来强力的推动下走上自由民主的道路.“他们认为自己的民族是属于最优秀民族当中的一员,日耳曼民族的品质、文化、哲学、宗教、语言,等等,都是优秀无比的.”另外,德意志民族素有崇拜权威、严守纪律的传统等. 因此,欧洲文化“对‘外’是‘欧洲主义’;而对内是‘民族主义’”,欧洲联盟正“是‘欧洲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结合.”
欧洲文化的上述特点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及其结构特征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文化因素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自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以来,欧洲一体化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不断深化和巩固的过程.从其成员构成来看,已从最初的6国发展到目前的15国,2004年5月以后还将扩大为25国,一体化的文化背景也日益丰富多彩;从一体化的领域来看,已从最初只涉及部分经济领域的煤钢共同体发展到目前包括经济、政治、外交、防务和社会各领域的全面的欧洲联盟;从发展最快的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来看,已由最初的自由贸易区经过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发展到了目前的经货联盟;它的结构体系也从最初的单一结构发展为目前复杂的三大支柱结构.而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每一步无疑都受到了欧洲文化的影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实际上,在一体化进程正式启动之前,欧洲已先期经历了一场长达几个世纪的推动欧洲统一的文化运动.首先,欧洲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蕴含着统一的因素.在近代民族国家产生之前,欧洲是统一于基督教信仰的,欧洲人拥有共同的“天国”和共同的上帝,拥有统一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精神认同使欧洲各民族产生了有别于外邦的“欧洲意识”.随着民族国家的诞生,欧洲开始四分五裂并陷入了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而这又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恢复“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欧洲统一”的观念首先反映在思想家的著作中,并形成了以追求和平为目的的建立新国家结构和国际结构的政治学. 欧洲民间的“促统”思想和运动也

篇八:指出近代中国开放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
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
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三 20世纪初期中国的思想交锋
长素(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日: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四 当代的文化迁移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中记述道:“(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崛起,以锐不可当的态势,改变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传统定位,史学著作也失去神圣的光环,从资政济世的高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书桌,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闲读物。”
(4)分析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表现:孔子“仁者爱人”(“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根源: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宗法分封制解体,“士”阶层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2)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的自由原则奠定了基础;摆脱思想禁锢,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带有人文主义色彩,在重新认识人类自己方面功不可没。
(3)民智、公理、旧俗。作用: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社会进步;推动清政府变革自救。
(4)思想解放、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人民文化程度提高、传播手段突飞猛进、对外文化交流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