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励志 > 励志电视剧 > 走向共和观后感贴吧

走向共和观后感贴吧

剧名《走向共和》和剧中清末、民初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战欲推翻专制创建民主共和之壮举下面是www.39394.com烟花美文网小编整理的走向共和观后感贴吧3篇,供大家参考!

  走向共和观后感贴吧3篇

  走向共和观后感贴吧1

  心中感慨万千!闲来无事,试着把这些感慨记下来,也算是观后感吧。

  洋洋六十集,虽是加了几分演义的东西在里面,但至少把自光绪朝后,清末民初的中国历史交待了个大概齐。而这段历史,每个中国人但凡提及,大概都会加上”中华民族耻辱史“这个考语吧。

  这些已有定论,我也不打算再说些什么,只想说说对清王朝终究一朝倾覆,以及这段历史对于今日之中国有何参考意义的一点陋见。

  这想经历这段历史的人,内心的痛苦最刻骨铭心的,必定是清朝的最后两个皇帝——光宣二帝了。

  一个大志未酬,终究死于非命。三十八年的人生,虽是贵为天子,却实同囚徒。另一个生来富贵,三岁为帝,虽有复国大志,却终其一生都在被各种各样的势力利用,身背无数罪名,最后以一个“被无产阶级专政成功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名份死去,连个皇帝的谥号都没落着。一本自传《我的前半生》数百页,字里行间写满了自我忏悔表衷心,可谁能知道心底里又有多少龙游浅涧时不我济的失落与神伤不敢流露支言片语呢?

  或者站在局外,换个远远的角度来说,若爱新觉罗的一姓江山倒了,换来的真是当初振臂一呼者所宣称的民主倒也罢了,至少还可以说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多少也有个说词安慰一下受伤的心。

  可旧的王朝倒下了,站上来的是什么东西呢?

  只能说清失其鹿,群雄共逐之。各路总统,督军,委员长,主席……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老百姓要承受的,是同晚清一样甚至要更甚于晚清的兵匪为祸,烈强欺压,污吏横行,苦不堪言……最重要的是,虽无封建,专制依旧。

  民主?旧瓶子里装些新酒罢了……哪来的那么多A理想B主义!

  恐怕连为天下计的孙大-炮,也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局吧……

  你说,爱新觉罗家的,心里怎么可能释然得了?

  现在来看,当初清王朝应该至少有两次机会避免一朝倾覆的结局的,若这两次机会当初抓住了,恐怕不止是他们的命运能被改写,整个中国的命运也装被改写了。

  一次是光绪的戊戌变法。当时他若能不那么急于求成,行事更加周全,最终能战胜保守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变法成功的话。那爱新罗的天下搞不好真能万世不易,他的功业绝对是至少盖过他的祖宗康乾的,而中国很有可能早已实现在无数人用枪炮都没能实现的民主。国人也会避免半个世纪的战乱不已。

  这个双赢的局面终究还是没有出现,与其说光绪是输给了慈禧,不如说他是在败给了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空有大志,却权谋不足,任用康梁一帮书生,一味急于求成,以为如此关乎生死的政治斗争是几道诏书就能解决的事情。最后嗅到慈禧有政变的企图时束手无策,而康梁更是病急乱投医,把全部家当都压到了一个根本就不了解的袁世凯身上,最终致皇帝于绝境,身陷囫囵,幽死瀛台。岂不是书生误国?而光绪焉能不败?

  在这场斗争中,慈禧其实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是旧势力,是属于既得利益集团的,但另一方面她也是这个王朝的统治者,她是不可能只考虚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大清江山的。所以开始的时候,对于变化她是支持的,只是她以为的变化跟光绪心中的变会是完全不同的,她以为这变的只是行政上的,是技术层面的,跟之前曾李之辈的洋物运动没有本质的区别。随你怎么变,只要大清江山不变,不乱,我这个太后的地位不动摇,而国家又能强盛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而光绪却不这么认为,他要变的是根本的东西,是体制上的。所以当光绪的变法触及到了既得一大群旧势力的利益,导致他们站出来闹-事时,慈禧就无法会视不管了。她的确想强国,但首先是不能乱,乱起来了就会葬送大清江山。在她的想法中,大清绝对是乱不得的,她不在乎既得其它既得势力的得失,但她绝不能不管江山的得失,因为这江山毕竟也是她的,是她的既得利益。

  所以,当她终于认为光绪的变会不但不能让大清强盛起来,反而会葬送了大清江山时,她的支持就变成反对了。而反对的意见不能说服光绪时,她就只能选择政变了。

  走向共和观后感贴吧2

  刚刚看完了《走向共和》,总共59集,看了将近一个月吧,到后期都舍不得看了,因为国语的电视剧比较珍贵,可以边放边做事。

  我一说出这部电视剧的名字,有的筒子就唏嘘不已,以为是讲八路军之类的。我要解释一下,此处所谓“共和”,是真正的民主共和,不是某“共和国”的共和。实际上该片虽名曰“共和”,实际上跟某党一点关系都没有,时间跨度大约是从甲午海战前夕一直到张勋复辟为止,主角也有好几名,前期是李鸿章,甲午海战结束之后慈禧太后戏份似乎超过了李鸿章,辛丑条约之后慈禧返京途中李鸿章去世,袁世凯也成为一大主角,一直到他去世为止,而孙中山则是一直贯穿全剧。可以说这部剧不是只有唯一的主角,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多名主角并行的的局面。

  先说说李鸿章,首先配音很赞,大义凌然,中气十足,不失老成,该剧的宗旨是“还原历史”,对李鸿章进行了平反,这是对的,但是某些细节却加入了虚构的成分,我感觉不能“为了平反而平反”,拿事实来说就可以了,不能说为了给他平反就加一些虚构的情节来极力美化。不过我还是很敬佩这位李中堂的,确实很有能力,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李和张在该剧都有出现,一个主角一个配角,确实高人一等。李鸿章办洋务出色,是晚清最有世界意识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先生指出,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李鸿章和周恩来,“半个”是顾维钧。现在我们一提到李鸿章总是给他戴上“卖国贼”的帽子,比如将甲午海战的责任都推给他,其实原因还是很多的,比如当时国库已经空虚,然而为了给慈禧六十大寿建设颐和园,更加没有钱拨给北洋水师了,北洋水师自1888年正式成立后,就没有再添置过任何船只,1891年开始连枪炮弹药都停购了,海军军费被挪为颐和园的修建经费,甚至连当时世界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原本为北洋水师订购,最后被日本买走,成为在甲午海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日军主力“吉野号”。而至于马关条约,那根本连城下之盟都算不上,根本就是“城内之盟”了,日本鬼子都打进来了,让李鸿章去签条约,说“丧权辱国”,没有高层授意,他敢签?事实就是身为战败国,你签也得签,不签也得签,只是个形式罢了。1900年慈禧太后向全世界宣战,结果被打得逃到陕西,这时想到了被降到广东去的李鸿章,李鸿章拖着病体长途颠簸北上北京,又是一个“城内之盟”,没有任何筹码,仍然最大化地争取了我国的权益,当时谈判的场景看得我是热血沸腾啊!随后他心力憔悴,签约不久就背着“卖国贼”的骂名黯然辞世了。

  另一主角袁世凯可以说是几起几落,李鸿章去世后受到重用,也是很有世界意识的一位政治家,值得一提的是他巧妙地开创了中国的警察制度(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不得在天津二十里之内驻军,袁世凯身为直隶总督,创造了天津警察,“规定不能在天津驻军,没说不能没有警察”),其他的事迹就不多提了,总之是个超强的人。要说的是袁世凯的扮演者演得入木三分,配音也很强。

  最后说的一名主角是孙中山,实在是该剧的一大败笔,这演员长得就很白痴,结果搞个配音更白痴,声音跟唐老鸭似的,还把后鼻音通通念成前鼻音,看见他就反胃,玷污伟人形象!带着这种情感,本人对孙中山这个人物也就没啥好感了,确实在该剧中,孙中山并非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伟人形象,更像一个愤青,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总是有点想当然。个人感觉他这个人有点双重标准,辛亥革命胜利后,同盟会的筒子们推举黄兴为领袖,黄兴推举孙中山,于是乎孙从日本跑回来,当了大总统,这时他实施的是“总统制”。因为种种原因将大总统让给袁世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搞了一部《临时约法》,还要搞“内阁制”,于是乎几大党合并成为国民党,宋教仁组阁,架空袁世凯。我就想了,为啥你当大总统的时候就是“总统制”,也不用法律和内阁约束你,到别人当的时候你就这么不信任,不仅用法律限制还用内阁去架空他,双重标准一。宋教仁被暗杀(片中体现幕后指使是国务代总理赵秉钧,然而这依旧是个历史谜团),孙和黄兴再次出现分歧,黄认为应该通过司法的和平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孙坚持要武力推翻袁政府,并要求全国十几路国民党员总督起兵讨袁,结果没人理他。失败后把责任推给黄兴等人,说“我说话都等于放屁”,认为失败是因为大家都不听他的话。同志们,我请问一句,军队是国家的军队,还是国民党的军队,或是你孙文个人的军队?是不是因为总督是国民党员,就有义务听你的命令谋反?为什么别人当总统就是假“共和”,只有你当权你组阁才算是真“共和”?双重标准二。袁世凯对孙文没有赶尽杀绝,放了一条生路让他逃到日本(又是日本。怎么老去日本),在日本娶了小得可以做他女儿的宋庆龄做小老婆,还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宣誓对他绝对效忠,还要按手印(你当党员都是杨白劳),并将党员分了三六九等。这些都遭到了黄兴等人的反对,于是乎分道扬镳,但是当别人要求黄兴另外组党的时候,黄兴表示了拒绝,指出领袖只有孙中山一个,个人认为黄兴真是一个很值得敬佩的人,而且是很实干的人,最高尚的一点是他一直都甘于做配角,总是能照顾到大局。袁世凯对此二人的评价是:“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

  最后点一点几位配角,光绪皇帝长得太帅了,而且演技超一流,把光绪皇帝各个时期的不同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期的两个重要配角,罗文、田沫,相较之下就十分败笔,首先这两个人是虚构人物,然后演技做作,爱情故事更是恶心得不行。不过田沫MM还是挺漂酿的,身材粉好啊!

  至于该片为什么在CCTV放了一次就被禁了,刚开始我也不理解,看到后半部分觉得越看越有点明白了,确实是有点借古讽今的意思,处处戳到某党的痛处,不过花了三年时间重金打造的这样一部巨著,放了一次又自己动手禁播了,是不是有点欲盖弥彰的意思?不会被别人说成是做贼心虚吗。

  走向共和观后感贴吧3

  央视《走向共和》已经播完,应该说,这部作品还是一部很有意义的教育片,片中对某些人物,进行了一次重新定位,使得老题材有了新观点。

  李鸿章、慈嬉太后、光绪皇帝、袁世凯、孙文、宋教仁、黄兴等人物的特征表现如此强烈是该片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甚至有个女士在网上这么说:看这电视看的,我都有点爱上袁世凯了。不过,我觉得,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孙先生。

  孙先生少年浪荡于会党和国外,对封建专制制度是极度痛恨,把建立共和民主的中国定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受尽贫穷流浪之苦,历经10次起义失败、第一次大革命成果被窃、二次革命失败等,始终坚持不泄,革命到底,以致临终前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醒世遗言。

  孙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的民主理想支撑着他,一生如一日,为实现建立民主共和的中国,奋斗到底。

  孙先生的革命意识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对爱情婚姻的追求。

  我是个有过失败爱情婚姻的人,看完了《走向共和》,看完了孙先生的革命经历,使我对追求爱情有了新的认识。

  先打比喻如下:

  10次失败的起义=多次失败的恋爱。

  武昌起义成功,民国初建立=有了一次还算初步成功,并且感到些美好的爱情或婚姻。

  民国建立后被窃国者窃取=这一次初步成功的爱情或婚姻经过短时间就仍然以失败结束。

  真正的实现民主共和=找到自己真正的爱情或婚姻,并过上稳定的爱情婚姻生活

  那么我们就和孙先生的在二次革命前的经历很相象了。

  经过多次追求或恋爱,终于有一次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得到了一次短暂的爱情或者婚姻,可是,因为自己的经验不足、第三者的插足,我们的这第一次爱情在不久的时间里仍然以失败告终。这时,正是我们向孙先生学习的时候了,坚持不泻,进行二次革命或者三次革命,直到真正的革命成功---找到真爱,完成婚姻。

  愿天下曾经失败过的爱情追求者,勇敢的二次革命。

  最后,用孙先生的名言自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