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文章阅读 > 读书笔记 > 《城市的精神》读书笔记

《城市的精神》读书笔记

  《城市的精神》读书笔记

  “或许国家会变得越来越千篇一律,但城市可能会前来救驾。”作者一开篇便给出了全书的议题,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对城市的意义和美好未来又有了更多的信心。

  也许在大声嚷嚷“爱国主义”之前,做到“爱城主义”也许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更为重要。当然,只有这个城市克服了物质匮乏之后,才有资格去谈“爱城”去谈“城市精神”,否则“在非常贫困的城市竭力创造一种精神似乎是不道德的”。在中国,在强有力的集中政权之下,越来越多的城市拔地而起,看似发展迅速,却不可避免地沾染上现代化的一些通病。人们对快速成功的焦虑与浮躁将投射到城市上,塑造了一个身虚体胖、心浮气躁,毫无个性与温情的城市,似乎“城并不爱我而我也不爱城;城只爱城,我也只爱我而已”,城市与人在看不见地方仿佛越来越远,各自“异化”着,此时对于城市精神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正如作者所说的,全书的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认识城市来更完善对人类自己的认识——“我们通过理解别人来认识自我”(P17)。

  作者通过城市历史发展、文化传统、城市现状与发展问题与前景等思考维度,采用“逛街”与他人对话的独特考察方式获取对城市的认知,并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体验,来娓娓道来对九个城市的认识。

  通过这九个城市,对于城市与人,我有以下方面的触动。

  一、 城市·人·意义

  认识完第一座城市,让我对“意义”两字有很大的触动,心里的浮现的感动是“相对于健康和幸福,也许耶路撒冷更想成为一座意义的城市”。

  这座城市迥异于雅各布斯所期待的理想城市——健康、活力、多样化的城市,如果比拟作人,雅各布斯希望城市能成长为一座“成功”的城市,正如中国万千家长所期待的,健康茁壮,知识技能丰富、“八面玲珑”的富裕的城市,一座幸福快乐的城市,但事实是,幸福与快乐不是随时都有的,但苦难与忧伤却是随时都能迎面袭来的,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大部分的城市在全球化的压力与现实的无奈中都只能是“亚健康”的状态,并不是每一座城市都能成为“成功”的城市。

  那城市该怎么办?正如人一般,我想城市在有第一个追逐方向——健康与幸福的同时,还得有第二个方向——意义,并且在两个方向来回摇摆,尽可能地走在中间的路上。

  耶路撒冷正是一座能够给她的子民带来意义的城市,让他们知道“为何而活”。给我的感动是这是一座从心而为的城市,面对扑面涌来的苦难依然富有生命的韧劲,也许她不够美,不够善,但一定够“真”,率真而满有勇气和担当。

  城市对于它的市民,如何能带来意义?

  首先,是城市与人的联结。只有当这种联结足够深厚,生发了市民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城市的意义对于人们才弥足珍贵,才有如同耶路撒冷市民那般为之奋斗的勇气和韧劲。我想这种联结的前提是市民们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观念,他们愿意走出一家的狭小天地,而拥抱社区,甚至拥抱这个城市。城市也应创造一种轻松亲近的氛围,促进长久稳固的联结产生,促进观念的改变。

  全球化带来的第一个最明显的改变便是“快”,仿佛生活一切运转的节奏都加快了起来,快到大家都没有时间在家附近闲情漫步,与邻舍们聊聊天。速度带来了实务效率意识,物质的忧患意识乃至攀比意识,仿佛一个城市只在乎动脉的建设,这使城市处在高速亢奋的状态,越加注重眼前的实在利益,而忘了我们原有的“诗意和远方”,如今“慢行城市”的建设也渐渐付诸实践,算是城市发展良好的开端,慢慢完善起城市的静脉部分,使城市更健康有活力的成长。

  一旦速度慢下来,我们才会去思考更多关于这个时间这空间与我们的意义,而不是一啸而过直奔目的地,忘记路上的风景。一旦当我们愿意抛弃轿车而步行在这城市的时候,一定要有我们愿意坐的地方,即城市的休闲空间;一旦我们愿意安静坐下来的时候,更有趣更有意义的联结才会开始,你会开始和一个陌生人攀谈起来,你会爱上路边孩子们的笑容,你会喜欢上店长的热情和风趣,你会听到更有趣味的人间故事。城市休闲空间,不单是路边随处可见的咖啡馆,更包括街边艺术,美术馆,博物馆,市民公园,景观小品及体育中心等等。我们需要更多的容易亲近的公共空间增加我们人与人之间社会活动的交集,人与城市的交集,通过外在的行为的交集带来内在情感的交集,深化城市与人的联结。

  其次,城市意象的共同塑造——通过共同的集体记忆来加深城市与人的联结并形成自身独特的印记。一个属于城市的特色的大型节事活动能有效促进市民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型节事活动类型选择的侧重也有利于城市意象的塑造,或大型艺术节,或侧重教育,或侧重学术研讨,或大型体育竞赛,如同厦门的国际马拉松赛事,使厦门多了几许年轻健康的气息和活力。

  最后,想提及城市的超功利部分的建设。城市的慈善不能由政府一手操办,必需引导市民们慢慢形成市民责任心,爱人从我做起,爱城从我开始的观念,不然会出现新加坡出现的这种观念,“慈善福利是政府的事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闷声发大财即可”城市应鼓励更多地地方性慈善机构及其他方面的非政府组织,并从政策和基础设施方面加以支持,或从社区,从高校,从社会团体等等活动单位,愿意去关心,去帮助,去联络“城市里的其他人”形成更多社会交集,即一种城市毛细血管层面的丰富,对于城市活力促进和城市精神整体性的塑造都有所帮助。

  从图片可以看出来耶路撒冷是个没什么色彩的城市,也许是环境造就了这座城市的基调,到处都是白色,素简不花哨甚至乏味而无生机;到处都是裸露的石头,质朴真诚且有抗击时间的力量。少了外在诱惑,大家精力的重点都去了在他们看来更有意义的地方,知识、真理、信仰与关爱。耶路撒冷虽不富裕,但超功利部分的建设却是不错的,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对于意义之城——耶路撒冷,我认为最大的魅力在于这座城市会一直让你敢想“奇迹”并随时准备接受着应验而来的“惊喜”和“感动”。因为人们心里装着一个“上帝”,无论多沮丧,多困苦,祂必一直与你同在。上帝而来的奇迹,给予他们的意义和希望大于物质生活给予他们的满足与幸福。在幸福的生活和意义的生活,这个城市的人选择了后者也成就了今天的耶路撒冷。这股从意义而来的生命的韧劲是我们众多疲软城市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过犹不及”,耶路撒冷核心的信仰,与宗教、政治和党派、民族性、迷信纠结在一起,以至于窒息了这个城市的潜力。生活的意义我们需要,但我们也需要填报肚子的面包,城市不能只有上帝没有公民,这也是我们需引以为鉴的地方,如何填饱肚子又不饿着我们的心灵。

  二、 城市·人·分裂

  多样性,个人觉得是个中性词,若往好的方面发展,即出现多元交融,促进文化更新发展,但若往坏的方面发展即为多向分裂,撕扯着城市精神的完整性。这种惨剧耶路撒冷有(宗教、民族、党派之争等等),蒙特利尔也有(语言之争),香港也有(物质主义与情感需求),新加坡也有(社群主义与个人主义),随着经济利益的层层纠葛,分裂愈发地不可收拾。解决方案在于如何形成更广泛,更包容的市民精神来阻止这种分裂?

  在蒙特利尔城市,语言,是某一族群身份的象征,一种符号,更是一种暗示,暗示着语言背后群体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语言的矛盾带来情感上的撕裂。这种暗示来自于人们原有的观念,而“不受质疑的观念很快就变成偏见,随即也就产生丧失道德地位的后果”(P206)。而蒙特利尔努力地模糊这种暗示及其背后的经济不平等性,一方面通过国家的力量创造语言平等的社会环境和减小语言背后族群经济实力的差距,另一方面通过城市的公共面孔来影响居民的价值观。当然,还有一支冰球队!如同作者曾提出的说法“城市的身份认同受到外来力量的威胁,因此,居民拥有一种强大的动力来争取维持这种身份。”(P13)在我看来,这也与柏林的宽容之路相似——创造了一个新的集体记忆,促进城市精神的合一。其次,我也看到了民间组织(非功利性的组织)对于城市精神建设的益处,通过不同的兴趣爱好(艺术/体育),或是各种社会服务(慈善/公益)等等都是增加不同族群间社会活动交集,增加彼此的认同的良好途径,尤其站在国家高度来进行重视和推广,也许效果会更为显著。让我们再看看柏林又是如何成为宽容之城的。

  首先这座城市饱尝自我与偏见所带来的战争的恶果、世人的指责和不尽的羞愧,因而极度需要宽容和开放来实现与过去的“和解”和自我解脱,因为柏林人深切地知道他们需要和平。通过对社会的放松,制造集体的记忆(寻找一个集体的、毫不含糊的意识形态以便产生新精神)以及引导个人心态和观念的调整(教导必须接受世界并非完美的事实,即有不同身份认同和不同信念的不同人,而且接受人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的事实,实现宽容的心态)慢慢走向宽容之城。但是面对开放,除了宽容,柏林人依然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冷漠。两者的区别在于——冷漠是没有爱的表现,而爱里则有宽容。前者可以说采取不排斥但拒绝联结的姿态,而后者则在理解包容的基础上去接纳对方。我相信,柏林只有在爱的宽容里,才可能出现作者所期待的“和而不同”的社会面貌。

  同样的,在老电影《甜蜜蜜》里我们也可以充分地看到,那个时代的香港,处处充斥着偏见和冷漠,说普通话是最被人看不起的,它是贫穷落后的象征,说粤语代表着正统和相对于大陆人的无上的优越感,而说英语则是步入上流社会的象征,最令人向往。这是一个异化的城市,人人都在追求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追求的,而一再忽略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人人都活在偏执之中,俯首于社会的种种暗示的秩序之下,香港的快节奏使得没有人有时间去管闲事,人人都闷头挣自己的钱,这种较为极端的物质主义,这种病态的偏执容易将人逼入社会的边缘,不是自我毁灭就是去毁灭社会,所幸的是男女主人公还有一样可贵的东西——真爱。这不由让我想到一句爱情的名言:“I love you not because of who you are, but because of who I am when I am with you.”同样的,很多时候面对城市,也许我们并不是爱这座城市,而是爱上了与这座城市的相处方式。喜欢香港的朋友,也许你是因为喜欢以创造价值来实现自我那种骄傲与满足;喜欢巴黎的朋友,也许你是因为喜欢浪漫的生活带给你生命的自在与丰盈;喜欢纽约的朋友,也许你是因为喜欢丰富的资源与机会让你永远可以野心勃勃地睥睨世界。不同的相处方式塑造着不同的你,也塑造着每个人观念里的城市,只不过有些观念被大流所接受而固定下来后,便成了城市独特的意象;反过来,城市的意象甚至城市精神,可以通过相处方式的改变来进行塑造,人与人的相处,人与空间的相处,人与车的相处,人与建筑的相处,人与社区的相处等等方面进行思考,也许对于城市精神我们可以做的更多。

  如果要我爱上一座城,在这座城我一定是深爱着这里的人,这里的事,这里的回忆,更重要的是,我深爱着活在这座城市的我自己。

  爱城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正如意大利的卡尔维诺说过:“城市就像梦想一样,是由渴望和恐惧组成的。”面对明天的城市,我们需要忍受改变带来的恐惧,依然怀着勇气和信心,满心渴望地迎接城市光明的到来。